合谷穴

?人体腧穴之一 合谷,别名虎口,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

?人体腧穴之一

合谷,别名虎口,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头痛、发热、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等病症。合谷穴(LI 4)是人体的一个穴道,合谷穴位置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

中文名

合谷穴

拼音

he gu xue

类别

穴位

国际编号

LI4

别名

虎口、合骨

出处

《灵枢·本输》

简介

合谷穴是人体的一个穴道,合谷穴位置在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1]

定位

人体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

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穴位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2]

操作

直刺0.5~l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别名: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取穴方法

?合谷穴取穴示范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压的力量需要有一定的强度,穴位下面要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有“得气”现象为好,这样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本站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扁桃腺疼痛。

治疗方法

取穴:“虎口位”,第1、第2掌骨之间,拇侧中点,实际应用中可取背侧正中或掌侧正中位,前者常用。治疗手法:患者掌心面向身体,取掌指屈曲位,医者中、环、小指环扣患者手背至小鱼际,拇指相应扣在患者第2掌骨拇侧背侧正中“合谷穴”上,向患者第2掌骨方向揉按合谷穴。对体虚者可以另手拇、食双指相夹合谷后,互作衬垫,进行揉按,体实者则以第2掌骨作衬垫,拇指尖作掐法。对意识清晰的患者,可依据得气感调整按压点和力度,而无论揉按还是指掐力度均应由轻而重,力透穴位至局部得气(酸胀感),持续至少1分钟。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临床特效穴位。《针灸甲乙经》说:“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之所过也,为原。”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历代医家对它很重视,各针灸文献中均有记载。

止嗝作用分析

1、经络关系影响: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而《内经》云:“大、小肠皆属于胃。”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因此合谷穴对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合谷穴治疗,能调经气、和胃腑,以达到安和脏腑,起到药非能及的疗效。

2、神经解剖影响:膈由膈神经(C3~5前支)支配,而有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在合谷穴注入荧光素后,PI单标记细胞分布于C5~8节段,主要分布于C5、C6,此是公认的合谷穴的一级传入部位。这就与膈神经支配部有一定的重合,通过揉按穴位的神经刺激,就能对膈肌产生神经干涉,从而抑制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达到平复呃逆的治疗效果。

3、情绪稳定因素:惊恐耗气,呃逆发生时由于反复异声,常易造成紧张感、烦躁感,而进一步出现气虚之心慌、出汗症状。合谷穴具补气固脱、益气回阳之功,常用救治气虚晕厥(休克),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故指针合谷可补气安神,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改善上述症状,从心理上稳定患者急躁、紧张情绪,为呃逆的平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穴位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文献摘录

《千金翼》:“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三分,急补之。”

《圣惠方》:“目不明,生白翳,皮肤痂疥,遍身风疹。”

《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栏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

神经性头痛

合谷穴配内庭穴治疗神经性头痛(内庭穴:位于双足第二、三趾之间)。

按摩该两穴位可治疗神经性头痛、失眠性头痛、颈后疼痛等疾病。

按摩方法:

按摩合谷穴时,可用双手拇指以顺时针方向交替按摩。内庭穴位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双足二、三趾之间,可起到立即止痛效果,坚持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按摩该两穴位后一般3—5日可起到治愈效果。

(1)按法:将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用力深压捻动。

(2)揉法:将拇指指腹放在合谷穴上,作轻柔和缓地揉动。

(3)一指禅推法:把拇指指端放在合谷穴处,以腕关节摆动,带动拇指作左右摆动。

(4)点法:把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伸直拇指压而点之。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